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增加安全炒股配資門戶,使得舊有基礎設施安全性、適應性承壓。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3454.5億元,專家認為,其中約95%由氣象災害引發。
“氣候適應”是人們顯而易見、必須應對的問題,但由于牽扯范圍廣泛,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被認為是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房中巨象”。我國為適應氣候變化,正加快海綿城市、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此舉可以幫助規避氣候損失,并帶來經濟效益、社會和環境效益,但須邁過技術、資金、標準三道坎。
● 王婧涵鄭萃穎
基礎設施氣候適應性亟待加強
氣候變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了低溫凍害、極端高溫、極端降雨、干旱、颶風等氣候災害,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性,已成為迫切任務。為應對氣候變化,今年5月,全國公布39個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到2030年,全國試點城市將擴展到100個左右。多個城市正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9月1日起,《秦皇島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實施。《大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也將于10月1日起施行。全國已有90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工作。
“近幾年頻繁發生城市內澇,在城市可以‘看海’,說明城市防雨防洪的基礎設施嚴重不到位;道路、橋梁被沖垮,路基損壞,這樣的事件不斷增多,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面臨很大挑戰。”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中心主任王元豐對記者表示,面對氣候風險這頭“房中巨象”,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性問題須擺上桌面。
MSCI測算,以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ACWI IMI)成分股公司為樣本,在全球升溫1.5攝氏度的氣候情景下(指按照該升溫幅度來模擬),公用事業行業平均會因氣候物理風險面臨約7.5%的市值損失。中國處在對氣候變化相對敏感的地區,在1.5攝氏度、2攝氏度和3攝氏度的全球升溫氣候情景中,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受到由物理風險造成的潛在損失加權平均值分別約占市值的9%、10%和13%。其中,能源和公用事業行業受到沖擊最大,造成最大損失的物理風險類型是沿岸洪水和極端高溫。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應急科普智庫專家孔鋒對記者表示,氣候變化對我國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影響較大。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如氣溫升高、多年凍土退化,以及土地沙漠化加劇等,引起鐵路沿線風沙危害,影響路基穩定;暴雨、洪水等沖毀公路,甚至導致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影響公路的通行安全。水利工程方面,如氣候變化造成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突出,給水資源管理帶來挑戰;黃河流域降水趨于集中,增加了上游水利水電工程防洪防汛難度。能源基礎設施方面,大風、雷電、強降雨、低溫冰雪等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電力設施造成災害性破壞。此外,還有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油氣管道和儲存設施的影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隨著未來五年人口城鎮化率升至接近70%,服務如此龐大人口體量的城鎮基礎設施,在升級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住房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處長田永英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催生新應用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在規劃、設計、建造和運行等各環節為基礎設施增加額外的韌性,使其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這樣的基礎設施稱為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基礎設施不但可以承受或降低惡劣氣候災害造成的破壞,并可以在災后迅速恢復。
MSCI亞太區ESG與氣候研究部分析師何思瑤告訴記者,隨著氣候變化造成的財務損失不斷上升且難以避免,氣候適應與氣候韌性逐漸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方向。相關產品和服務包括災害早期監測和預警系統、能夠更好抵御熱浪的空調和農產品、節能和氣候適應性相關建筑材料以及天氣災害保險等。
MSCI可持續發展中心和全球適應性和復原力投資工作組通過AI大語言模型LLM識別到目前有800多家上市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有助于氣候適應和復原力,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亞太地區。未來,市場對以氣候韌性和氣候適應性為導向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長。
從事節水灌溉的上市公司大禹節水近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子公司慧圖科技的經營業務主要有水旱災害防御和水文監測,在2024年1-6月訂單同比增長85.5%,達到3.86億元,有望提前四個月完成本年目標。慧圖科技的防汛抗旱指揮平臺已在全國20個省、2000余個縣應用,其中包括西安市水旱災害防御可視化系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旱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北京城市防汛綜合指揮系統等。
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二五所在橋梁、軌枕產品上增加了氣候適應性,如雙瑞特裝在港珠澳大橋服役的158個特種減隔震耐蝕橋梁支座,在深中通道應用的新型減震耗能彈性抗風支座等裝備。而可替代傳統木枕、混凝土枕的雙瑞橡塑復合軌枕,具有輕質高強、防腐絕緣等特性,如今已經應用于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并出口至韓國、越南、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家,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億元。
更耐久的材料、科學的設計結構,加上輔助監測設備,可使新一代基礎設施更安全。湖北宜昌夷陵長江大橋8月剛完成236根鋼絞線斜拉索的更換,項目進行過程中,全橋測點布置數量多達300余個,可以對主梁線形、相鄰斜拉索索力、主梁體外索索力、主塔偏位、關鍵部位應力等關鍵參數進行實時動態監測。
經濟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進步催生的新型基礎設施和新技術,豐富了適應氣候變化的手段。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加速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報告中分析了中國投資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可獲得的回報,主要包括規避未來損失、經濟效益、社會和環境效益三方面。結果表明,在氣候韌性基礎設施上每投資1元,在30年內可獲得2-20元的回報。
以干旱風險較高的寧夏為例,當地兩個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項目的總投資約143億元,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運營維護費用。渠系改造和田間節水灌溉項目預計每年可分別避免糧食作物減產價值0.3億-1.5億元和0.2億-1.2億元,此外還帶來節水效益、增產效益、節地效益,以及社會環境效益。據測算,渠系改造項目的效益成本比為20.3,即每投入1元可獲得20.3元的效益;而田間節水灌溉項目的效益成本比為5.6。
面臨內澇威脅的武漢市,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項目中,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總成本約為152億元,投資回報比為1:2.09。而飽受風暴潮災害困擾的深圳大鵬新區,當地的灰綠結合海堤項目在2021年至2050年間可帶來的效益成本比超過2。
根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要求,我國計劃到2025年有效應對城市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到203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更新須跨三道坎
推動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更新,需要邁過技術、資金和標準三道坎。
技術方面,基礎設施的風險監測、韌性提升都需要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田永英表示,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尚未形成常態化科學統計和研究應用機制,需要建立高精度城市氣候變化監測、預測和預估數據集,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效監控薄弱環節和風險,形成“實時監測—信息傳遞—風險評估—動態調度—效果分析”的全鏈條風險管理體系。
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對技術應用的需求廣泛。孔鋒介紹,這些技術包括:智能材料,如能在出現裂縫后自動修復的混凝土,增強結構耐久性和抗災能力;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如在城市地下管網中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水流、水壓以及管道變形情況,及時預警;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如在城市軌道交通規劃中,利用BIM模型結合氣候數據,分析不同線路和站點在暴雨、高溫等氣候條件下的潛在風險;地理信息系統,可在山區公路建設中,評估邊坡穩定性、山體滑坡風險等。
此外,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可以幫助預測氣候變化趨勢以及基礎設施可能受到的影響。分布式能源與儲能技術,可以提高基礎設施在能源供應方面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另外,還有應用于危險區域巡檢的無人機和機器人,減少能耗、提升氣候韌性的綠色建筑技術等。
在資金問題上,孔鋒認為,基礎設施改造和長期維護投入巨大。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測算,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每年至少需要對基礎設施投資6.9萬億美元。
今年5月,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提到資金保障機制。其中,四川省、山西省、湖南省等地開展省級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省級財政給予資金支持;貴州省、江西省、陜西省、江蘇省將符合條件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和項目收益票據等;濰坊市、蕪湖市等則建立了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采取賦予經營性收益權、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多種形式。
基礎設施領域一個關鍵指揮棒是工程建設標準。“由于氣候變化,過去氣候情景下的設計、施工、運維標準,都滿足不了未來氣候的要求,所以需要更新標準。”王元豐稱。
“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基礎性、系統性、前瞻性不足。在治理體系方面,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尚未全面納入相關部門、地方工作重點,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在技術體系方面安全炒股配資門戶,城鄉基礎設施相關理論研究與技術裝備研發相對薄弱。”田永英說。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觀點